此次考纲修订,着力于澄清“必备知识、关键能力、学科素养、核心价值”的层次与关系,探索能力目标设计的学科化,在命题上强化基础性、综合性、应用性和创新性,对语文教学有着特别的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意义。
修订所涉内容,都是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重点、难点或热点,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持续的聚焦与探索。比如,改善学生的阅读素养,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,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,突出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,等等。这些修订,既是对我们一线教学教研的回应、总结与肯定,也是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和具体的需要。
从具体内容看,将“实用类文本”与“文学类文本”由以前的选考其一改为二者必考,看起来是个较大的变化。两种文体在内容、形式及阅读的功能、方法和规律上都存在差别,但实际上也有彼此交会融通及相互促进的一面。多元化的阅读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,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宽厚扎实的基础。事实上,无论是国家的课程方案与标准,还是各版本的语文教材,在这个问题上都有清醒的认识和精心的安排。针对这个修订,一线的高考备考工作确实需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,但总体上它依然在教学的范围之内。
这次修订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,是强化传统文化的检测。传统文化的教学,重在认知、理解和传承,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,在日常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这次修订明确地提出增加“古代文化常识”的考查,意在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史知识,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神韵和价值理念,不大会加重死记硬背的负担。
在“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”上,这次修订尤其值得期待。语文学科有着显而易见的综合性和复杂性,厘清学科的能力目标,对于一线教学和备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。
人们常说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。高考不仅是“指挥棒”,还要成为教学的“撬棒”。给我一个支点,我可以翘起地球。期待这个考纲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支点,“撬”起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与智慧。
(余党绪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)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